Array ( [id] => 260580 [appid] => 1 [topicid] => 0 [galleryid] => 0 [channel_pc] => 1 [channel_wap] => 1 [channel_phone] => 1 [channel_pad] => 0 [title] => 新华社:这群乡建青年的“诗和远方”在故乡 [editor] => (编辑)黄国伟 [has_thumb] => 1 [created] => 2022-05-05 13:16:38 [createdby] => 10270 [createdip] => 112.54.37.33 [published] => 2022-05-05 13:16:44 [publishedby] => 10270 [modified] => 2022-05-09 10:10:54 [modifiedby] => 10034 [up_line_time] => 0 [down_line_time] => 0 [digg] => 0 [pv] => 1014 [virtual_pv] => 485 [virtual_digg] => 0 [click_pv] => 0 [comments] => 0 [shares] => 0 [recommend] => 0 [audit_step] => 0 [importance] => 0 [status] => 6 [enableaudit] => 1 [enablecopyright] => 0 [locktime] => 0 [locker] => 0 [sort] => 0 [watermark] => 0 [is_auto_published] => 0 [origin] => 0 [syscomments] => 0 [cdv_id] => 018092a46283c0010000fe991d7ad06b [cdv_type] => 1 [content] =>

黄世铿在山间种植中草药。(受访者供图)

“80后”的他是个草药达人,也是家乡的代言人;“90后”的她放弃北京的工作,到乡村造“空间”;“985”高校毕业的“工科男”,转型农场主再到村支书……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乡建青年”。

乡建,成了青年群体中的一个热词。究竟何为乡建?新时代青年用实践提供了更多元的注解。

青山如黛,流水潺潺,恬静的山间迎来络绎不绝的“五一”节假日人潮。在福建省福州市鸿尾乡溪源村,“80后”黄世铿接待来自城里的客人游览“养心生态园”。

“这些寄生在树上的是铁皮石斛,林下种有金线莲,都是很好的药膳。”黄世铿穿梭在300多亩的林下种植园,对中草药如数家珍。林间有石阶、木屋、观景台,他和双胞胎哥哥花了数年时间,亲手将半座山头打造成了“大观园”,远近小有名气。

生态园只是起点,撬动了他对家乡建设的极大热情。2018年起,他和村干部一起带领村民修缮村委会礼堂、古寨,改造提升村级活动场所。他说,自己像着了迷,开始做乡建就停不下来了。

这些“折返”家乡的青年,在乡村找到了“沾泥土、带露珠”的人生目标。

“90后”谢方玲也是其中一位。2014年以前,她是北京的一名规划设计师,转眼间变成与农村工地打交道的“乡建人”。

在她看来,乡建是“为家乡人而建”,“用新式空间来承载乡愁和乡村记忆”。在永泰嵩口古镇,她参与老建筑修缮、改造,并引入展陈、文创、研学等新业态,向游客开放预定,让老建筑、民俗、手工艺等重焕生机。

她把家和创业梦想都安在乡村,吸引来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年,成为乡创合作人。她说乡村是一个朴素的舞台,“自己布景,自己打灯,可以装扮出我们最向往的生活模样”。

不少返乡青年都经历过创业初期的迷茫,但从乡村振兴中找到一份笃定。

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的高叶回到家乡福清市湖美村七八年,从创办农场开始,走过不少弯路。疫情期间,他打造的露营基地让家乡“一炮而红”。去年,他被推选为村支书,身份的转变让他开始思考,村子未来该如何发展。

“以前是为自己创业,现在是为无愧家乡而打拼。”高叶探索出了一条属于自己也属于家乡的发展之路。“文旅路线比较适合我们小山村,在打造‘网红村’的路上带动起全村的积极性,也期待更多青年加入。”

乡村振兴方兴未艾。共青团福州市委书记陈浩说:“如今青年投身乡村的热情越来越高涨,为了给青年搭建平台,团组织推出‘青村年华’计划等培训服务活动,为乡村振兴中的青年赋能,照亮他们前行的路。”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编辑:黄国伟 责编:洪晨颖

[subtitle] => [pagecount] => 1 [sourceurl] => [description] => [thumb] => [{"url":"\/a\/10001\/202205\/772c67bdb2402de2387d6aaff0579b8c.jpeg","id":"2315013"}] [url] => /p/260580.html [all_pv] => 1014 [pages] => 1 [author] => [terms] => Array ( [4] => Array ( [0] => 福视悦动 ) [2] => Array ( [0] => 乡村 [1] => 青年 [2] => 家乡 [3] => 乡建 [4] => 生态园 ) ) [menu] => 226 [attachments] => Array ( ) [relates] => Array ( ) [article_thumb] => https://www.zohi.tv/a/10001/202205/772c67bdb2402de2387d6aaff0579b8c.jpeg ) 1

新华社:这群乡建青年的“诗和远方”在故乡

2022-05-05 13:16   福视悦动  

黄世铿在山间种植中草药。(受访者供图)

“80后”的他是个草药达人,也是家乡的代言人;“90后”的她放弃北京的工作,到乡村造“空间”;“985”高校毕业的“工科男”,转型农场主再到村支书……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乡建青年”。

乡建,成了青年群体中的一个热词。究竟何为乡建?新时代青年用实践提供了更多元的注解。

青山如黛,流水潺潺,恬静的山间迎来络绎不绝的“五一”节假日人潮。在福建省福州市鸿尾乡溪源村,“80后”黄世铿接待来自城里的客人游览“养心生态园”。

“这些寄生在树上的是铁皮石斛,林下种有金线莲,都是很好的药膳。”黄世铿穿梭在300多亩的林下种植园,对中草药如数家珍。林间有石阶、木屋、观景台,他和双胞胎哥哥花了数年时间,亲手将半座山头打造成了“大观园”,远近小有名气。

生态园只是起点,撬动了他对家乡建设的极大热情。2018年起,他和村干部一起带领村民修缮村委会礼堂、古寨,改造提升村级活动场所。他说,自己像着了迷,开始做乡建就停不下来了。

这些“折返”家乡的青年,在乡村找到了“沾泥土、带露珠”的人生目标。

“90后”谢方玲也是其中一位。2014年以前,她是北京的一名规划设计师,转眼间变成与农村工地打交道的“乡建人”。

在她看来,乡建是“为家乡人而建”,“用新式空间来承载乡愁和乡村记忆”。在永泰嵩口古镇,她参与老建筑修缮、改造,并引入展陈、文创、研学等新业态,向游客开放预定,让老建筑、民俗、手工艺等重焕生机。

她把家和创业梦想都安在乡村,吸引来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年,成为乡创合作人。她说乡村是一个朴素的舞台,“自己布景,自己打灯,可以装扮出我们最向往的生活模样”。

不少返乡青年都经历过创业初期的迷茫,但从乡村振兴中找到一份笃定。

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的高叶回到家乡福清市湖美村七八年,从创办农场开始,走过不少弯路。疫情期间,他打造的露营基地让家乡“一炮而红”。去年,他被推选为村支书,身份的转变让他开始思考,村子未来该如何发展。

“以前是为自己创业,现在是为无愧家乡而打拼。”高叶探索出了一条属于自己也属于家乡的发展之路。“文旅路线比较适合我们小山村,在打造‘网红村’的路上带动起全村的积极性,也期待更多青年加入。”

乡村振兴方兴未艾。共青团福州市委书记陈浩说:“如今青年投身乡村的热情越来越高涨,为了给青年搭建平台,团组织推出‘青村年华’计划等培训服务活动,为乡村振兴中的青年赋能,照亮他们前行的路。”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编辑:黄国伟 责编:洪晨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