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 ( [id] => 323052 [appid] => 1 [topicid] => 0 [galleryid] => 0 [channel_pc] => 1 [channel_wap] => 1 [channel_phone] => 1 [channel_pad] => 0 [title] => 警惕!暗藏风险!福州家长快查一下! [editor] => (编辑)林昱星 [has_thumb] => 1 [created] => 2023-04-11 16:15:24 [createdby] => 10006 [createdip] => 112.54.37.33 [published] => 2023-04-11 18:05:37 [publishedby] => 10006 [modified] => 2023-04-11 18:32:37 [modifiedby] => 10092 [up_line_time] => 0 [down_line_time] => 0 [digg] => 1 [pv] => 550 [virtual_pv] => 370 [virtual_digg] => 0 [click_pv] => 0 [comments] => 0 [shares] => 0 [recommend] => 0 [audit_step] => 0 [importance] => 0 [status] => 6 [enableaudit] => 1 [enablecopyright] => 0 [locktime] => 0 [locker] => 0 [sort] => 0 [watermark] => 0 [is_auto_published] => 0 [origin] => 0 [syscomments] => 0 [cdv_id] => [cdv_type] => 0 [content] =>

碰一碰加好友,可聊天可拍照,甚至还能PK相貌……市面上动辄一两千元的儿童智能电话手表,随着其内置App越来越丰富,已经逐渐成为了“10后社交神器”。

近年来,儿童智能手表的功能不断延伸,除了定位、接打电话外,还可以微聊、视频通话、拍照发好友圈、留言评论等,甚至内置益智游戏,又有支付功能,俨然一部微型智能手机。

不少家长表示担心,孩子通过智能手表无限制添加好友存在安全隐患,本来有益于孩子的“定位手表”沦为“社交神器”;同时,智能手表功能繁杂,孩子容易沉迷其中,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视力降低、睡眠不足等健康问题;还可能暗藏诱导消费、暴露隐私和被不法利用的风险。

“碰一碰,加好友”引发家长担忧

“碰一碰手表,加个好友吧。”如今,这句话成了不少儿童社交时打招呼的见面语。由于功能实用、趣味性强,近年来,儿童智能手表从“满足家长”到“取悦孩子”,越来越受到未成年人的青睐。

北京牟女士,给上小学一年级的女儿购买儿童手表后,发现女儿热衷于在儿童手表聊天软件中添加好友,跟小伙伴加微信,牟女士表示,孩子整天沉迷手表让家长很担心,万一加到一些成年人,与孩子说一些敏感话题,这都是让家长担心的原因。

类似牟女士这样的家长不在少数,刘维的女儿今年8岁,沉迷于“表圈”(智能手表好友圈)近3年时间。往常,他放任女儿和好友互动,认为孩子有自己的社交圈很正常。直到他偶然发现,女儿的智能手表里面竟然加了不少陌生人,其中有声音像中年男性的人频繁发来一些性暗示的语言,他这才警惕起来。发现问题后,刘维立即把女儿手表里的陌生人全删了,并设置了“加好友需家长同意”模式。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静思表示,智能手表在满足未成年人便捷生活需要的同时,也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如安全感、归属感及成就感,使其越来越受到孩子们的青睐。

未成年人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自制力和自律性较弱,网络社交容易让他们产生获得感和满足感,痴迷于智能手表发圈、打卡可能会加剧网络依赖甚至导致网络成瘾。

“他们在智能手表聊天群里随时可以得到‘有呼必应’的被重视的归属感,加上智能产品开发者挖空心思设计让孩子们上瘾的钓鱼式黏附机制,让没有足够认知能力的孩子认为,应用智能手表是一种能够阔步于浪尖潮流的炫酷体验,误以为智能手表有时候可以替代一些成长过程中的真实需求。”李静思说。

诱导消费需谨慎

儿童智能手表中还存在部分游戏软件重复扣款、多次扣款等问题,孩子在使用时极易被广告推送或游戏内容吸引,甚至进行大额充值消费。

“儿童手表的使用群体为3周岁至14周岁的未成年人,其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擅自支付行为无效,可由家长否认其效力。若因此给儿童或家长造成经济损失的,儿童和家长还可要求存在过错的商家承担赔偿责任。”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杜秀军说。  

他提出,儿童智能手表诱导消费不仅违反我国广告法“针对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的商品或者服务的广告不得含有劝诱其要求家长购买广告商品或者服务的内容”的规定,还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的规定,相关部门可依法查处。

“若儿童智能手表厂家或服务提供者未与儿童和家长达成任何消费协议,未做任何提示或告知即自行扣费,属于盗窃行为,严重的可追究刑事责任。”杜秀军说。

家长要筑牢第一道“防火墙”

家长要起到引导、示范以及监管的作用。建议可买最简单功能的智能手表,并控制孩子的佩戴时间和地点。

家长最好定期检查儿童智能手表系统和移动应用是否有最新版本,及时更新。定期检查并及时删除不当的应用软件。

家长应和孩子沟通好智能手表的作用,只用于定位以及突发事件时沟通。回家时要让孩子取下手表,并形成习惯。

引导孩子通过提升正确的社交能力、丰富业余爱好、增加趣味活动等,建立健康互动的交往关系,有意识地多提供“现实社交”。

在儿童智能手表逐渐成为孩子“标配”电子产品的背景下,其存在的问题亟须引起重视。多名受访专家提出,教育部门、学校、家庭、社会应该形成合力,织密安全网。加强行业审核与监管,规范健康指引标准。可考虑将儿童接触社交媒体纳入监管范围,发布关于儿童智能产品的设计与推广指导规定,让企业在开发相关产品时有法可依。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11月,国家标准GB/T41411-2022《儿童手表》正式实施。专家认为,落实国家标准有助于进一步保护儿童个人信息。该标准目前为推荐性国家标准,根据实施情况,如果有必要,可将其上升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要求厂家在儿童智能手表的设计、生产和销售等环节严格遵守相关标准,从源头上进行遏制。



来源:福州晚报微信公众号
编辑:林昱星 责编:林真贞

[subtitle] => [pagecount] => 1 [sourceurl] => [description] => [thumb] => [{"url":"\/a\/10001\/202304\/e8600971c1420c43ab85fd0d77425875.jpeg","id":"2597589"}] [url] => /p/323052.html [all_pv] => 550 [pages] => 1 [author] => [terms] => Array ( [4] => Array ( [0] => 福视悦动 ) ) [menu] => 226 [attachments] => Array ( ) [relates] => Array ( ) [article_thumb] => https://www.zohi.tv/a/10001/202304/e8600971c1420c43ab85fd0d77425875.jpeg ) 1

警惕!暗藏风险!福州家长快查一下!

2023-04-11 18:05   福视悦动  

碰一碰加好友,可聊天可拍照,甚至还能PK相貌……市面上动辄一两千元的儿童智能电话手表,随着其内置App越来越丰富,已经逐渐成为了“10后社交神器”。

近年来,儿童智能手表的功能不断延伸,除了定位、接打电话外,还可以微聊、视频通话、拍照发好友圈、留言评论等,甚至内置益智游戏,又有支付功能,俨然一部微型智能手机。

不少家长表示担心,孩子通过智能手表无限制添加好友存在安全隐患,本来有益于孩子的“定位手表”沦为“社交神器”;同时,智能手表功能繁杂,孩子容易沉迷其中,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视力降低、睡眠不足等健康问题;还可能暗藏诱导消费、暴露隐私和被不法利用的风险。

“碰一碰,加好友”引发家长担忧

“碰一碰手表,加个好友吧。”如今,这句话成了不少儿童社交时打招呼的见面语。由于功能实用、趣味性强,近年来,儿童智能手表从“满足家长”到“取悦孩子”,越来越受到未成年人的青睐。

北京牟女士,给上小学一年级的女儿购买儿童手表后,发现女儿热衷于在儿童手表聊天软件中添加好友,跟小伙伴加微信,牟女士表示,孩子整天沉迷手表让家长很担心,万一加到一些成年人,与孩子说一些敏感话题,这都是让家长担心的原因。

类似牟女士这样的家长不在少数,刘维的女儿今年8岁,沉迷于“表圈”(智能手表好友圈)近3年时间。往常,他放任女儿和好友互动,认为孩子有自己的社交圈很正常。直到他偶然发现,女儿的智能手表里面竟然加了不少陌生人,其中有声音像中年男性的人频繁发来一些性暗示的语言,他这才警惕起来。发现问题后,刘维立即把女儿手表里的陌生人全删了,并设置了“加好友需家长同意”模式。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静思表示,智能手表在满足未成年人便捷生活需要的同时,也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如安全感、归属感及成就感,使其越来越受到孩子们的青睐。

未成年人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自制力和自律性较弱,网络社交容易让他们产生获得感和满足感,痴迷于智能手表发圈、打卡可能会加剧网络依赖甚至导致网络成瘾。

“他们在智能手表聊天群里随时可以得到‘有呼必应’的被重视的归属感,加上智能产品开发者挖空心思设计让孩子们上瘾的钓鱼式黏附机制,让没有足够认知能力的孩子认为,应用智能手表是一种能够阔步于浪尖潮流的炫酷体验,误以为智能手表有时候可以替代一些成长过程中的真实需求。”李静思说。

诱导消费需谨慎

儿童智能手表中还存在部分游戏软件重复扣款、多次扣款等问题,孩子在使用时极易被广告推送或游戏内容吸引,甚至进行大额充值消费。

“儿童手表的使用群体为3周岁至14周岁的未成年人,其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擅自支付行为无效,可由家长否认其效力。若因此给儿童或家长造成经济损失的,儿童和家长还可要求存在过错的商家承担赔偿责任。”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杜秀军说。  

他提出,儿童智能手表诱导消费不仅违反我国广告法“针对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的商品或者服务的广告不得含有劝诱其要求家长购买广告商品或者服务的内容”的规定,还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的规定,相关部门可依法查处。

“若儿童智能手表厂家或服务提供者未与儿童和家长达成任何消费协议,未做任何提示或告知即自行扣费,属于盗窃行为,严重的可追究刑事责任。”杜秀军说。

家长要筑牢第一道“防火墙”

家长要起到引导、示范以及监管的作用。建议可买最简单功能的智能手表,并控制孩子的佩戴时间和地点。

家长最好定期检查儿童智能手表系统和移动应用是否有最新版本,及时更新。定期检查并及时删除不当的应用软件。

家长应和孩子沟通好智能手表的作用,只用于定位以及突发事件时沟通。回家时要让孩子取下手表,并形成习惯。

引导孩子通过提升正确的社交能力、丰富业余爱好、增加趣味活动等,建立健康互动的交往关系,有意识地多提供“现实社交”。

在儿童智能手表逐渐成为孩子“标配”电子产品的背景下,其存在的问题亟须引起重视。多名受访专家提出,教育部门、学校、家庭、社会应该形成合力,织密安全网。加强行业审核与监管,规范健康指引标准。可考虑将儿童接触社交媒体纳入监管范围,发布关于儿童智能产品的设计与推广指导规定,让企业在开发相关产品时有法可依。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11月,国家标准GB/T41411-2022《儿童手表》正式实施。专家认为,落实国家标准有助于进一步保护儿童个人信息。该标准目前为推荐性国家标准,根据实施情况,如果有必要,可将其上升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要求厂家在儿童智能手表的设计、生产和销售等环节严格遵守相关标准,从源头上进行遏制。



来源:福州晚报微信公众号
编辑:林昱星 责编:林真贞